②你要是请一个明星来香港开演唱会,几千块钱一张票,那些香港人会说(呸)我拿钱去外国旅游回来咯。
没有想到香港的工资那么高,一个保洁都有三万块钱一个月,不过听说他们那边的租房吃东西都好贵,要是到那边去找一个包吃包住的,工资是纯收入,收完工资拿到大陆这边花,这得多舒服啊。
香港大妈说,一般到香港看演唱会的都是从大陆来的,在香港他们都不会花那个钱去看演唱会。
好像这香港大妈说的对,一般追星的只有内地,香港好多明星他们随便走随便逛,都没有人要签名拍照,在大陆一个明星带一帮人,然后前面还有一堆人围着叫他签名拍照。
香港保洁大妈说在香港家庭都是很省的,该花的就花,不该花的就存着,她还说跟她一起做保洁的,有一些人七八十岁了都还在扫地,说别的保洁他们存钱都已经买了两栋楼了都还在干。
视频上这个香港大妈她每一天就只花两块钱,她下班了搭车公车回去2块钱,别的不该花她一分都不花。
保洁大妈说现在有很多香港人为了省钱还北上买菜买吃的带回香港,这样每一星期能够省下一笔钱,一个月就能够省下四笔钱。对于家庭来说这个相当重要。
大妈说她一个人在深水埗那里住,一个人三四十块钱,威廉希尔APP她能吃两天了,大妈说那里的菜13块钱两斤,
大妈被问到来香港多少年了,她说来了几十年咯,被问到是从广东来的吗?她说不是哦,然后就走了。
乍一听到保洁月薪三万这个数字,很多人会惊讶地张大嘴巴,觉得“天方夜谭”。
有人在写字楼做早班清洁,工资大约六七千,接着转场到另一个地方夜班再挣个五六千,“一份工资皮几(即一万出头),两份加起来自然就有两三万了”。
更有人提到很多上了年纪的“倒垃圾阿叔阿嬸”,一包就是几栋楼的垃圾费,或者帮着清理旧电器转手卖钱;
也难怪有人感叹:“千祈唔好睇少倒垃圾,識得個女士,由1990年開始倒到依家攢下了兩層樓。”
她嘲讽那位博主月收入才几千块,就为了看一场演唱会来到香港,花路费、住宿费、门票费,很不划算。
大妈说,像她这样一个月几万块的人都不会去看演唱会,“宁愿拿钱去国外玩一趟”,言外之意对博主的消费选择似乎并不认同。
结果大妈的一番言论让很多人直呼“管得太宽”,也有人反驳:“人家月入几千,却依然有权选择花几千块来追偶像,这其中的快乐你不懂!”
很多香港网友也表示,“香港人也会看演唱会,但不会愿意加价买票,网上抢不到就算了;大部分加价买票的观众都来自内地,飞过来又住酒店又打车,必然开销更大。”
有香港本地的网友提到,“如果真买不到演唱会门票,大多数港人宁愿把钱省下来或是干脆‘用来去旅行’”。
就像那位大妈的逻辑:同样是花几千块,还不如去飞到别的国家,可能在当地逛逛吃吃,回忆会更丰富,“何必就为看几个小时的演唱会?”
只是对于消费的侧重点,香港人更讲究性价比,也更相信“该花的地方花得很厉害,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会掏”。
在不少内地网友看来,香港大妈“嘲讽式”地说出三万收入,还有点“炫耀”意味。
而且,就算月入三万,但却从不去享受什么娱乐活动,根本不旅行,也不逛街,把所有的钱攒下来买房或补贴子女,“结果子女不成器,钱都打了水漂,也不一定幸福。”
有人月入几千,花几个月攒下的钱就为了看一场自己偶像的演唱会,那种“花钱买快乐”的满足感,旁人很难体会。
可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言:“每个人的喜好不同,有人看演唱会,有人爱滑雪,有人就愿攒钱在家宅着,这些都是个体自由,并没有对错可言。”
而那位月入三万的扫地大妈,钱再多也可能最终被“败家仔”挥霍一空,或者她自己也未必真正舍得拿出来享受。